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新能源行業產業的實踐者,聆聽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后,我感受深刻。報告充分展示了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充分彰顯了中國的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尤其關于“經濟如何抓?就業如何保?難題如何解?”這三個核心話題,聽完報告后,我得到了答案,增強了信心。
報告既直面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產業鏈重構加速等挑戰,又錨定“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方向。例如,報告提出的“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為天能集團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天能踐行實業報國的初心,始終堅持聚焦新能源技術,布局新興產業,通過發展多元電池技術,支撐新興產業的動力能源需求。天能一直在加快氫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高能鋰電池等新型電池研發,構建多元技術矩陣,為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動力解決方案。同時也積極參與建言獻策(如優化氫能產業政策),促進行業標準完善,推動政府開放和打造低空經濟新興應用場景。
報告明確提出鞏固新能源產業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與天能近年來布局儲能、氫能及數字化回收體系的實踐高度契合。這種政策定力為我們新能源企業提供了清晰的戰略指引,讓我們在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中更有底氣。
政府工作報告中“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的導向切中企業發展核心訴求。當前全球能源轉型進入深水區,技術迭代加速與市場波動疊加,唯有政策精準發力、前置布局,才能為企業突破瓶頸、搶占先機提供確定性保障。
以儲能產業為例,近年來天能著力構建鉛鋰氫鈉協同的儲能生態圈,但實踐中仍面臨新能源配儲經濟性差、獨立儲能電站盈利模式單一等難題。報告強調政策“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恰是對行業痛點的精準回應,這正是我們多年呼吁的破局關鍵。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信號,讓企業更有信心將技術攻堅與模式創新融入國家戰略,以政策確定性對沖市場不確定性,共同繪制綠色增長的“第二曲線”。
我還注意到,報告中“創新”作為高頻詞貫穿始終,尤其強調“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轉型。這與我提交的關于優化氫能產業政策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和優化通信配儲政策推動通信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不謀而合。例如,天能通過物聯網技術構建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將回收效率提升了30%,正是政策倡導的“科技賦能綠色經濟”的縮影。報告還提出完善再生資源稅收政策,直擊行業痛點,有望進一步激活循環經濟市場活力。
報告特別強調“弘揚企業家精神”“破除民營經濟準入壁壘”,令民營企業界倍感振奮。回顧天能集團發展歷程,從1986年我借款5000元承包村辦蓄電池廠,到如今成長為行業龍頭,期間經歷了無數次挑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率先研發電動車用動力蓄電池,抓住了行業發展機遇。但后來產業面臨環保整治難題,我們積極響應,通過綠色轉型,實現了從高耗能、高排放到智能化、綠色化的華麗轉身。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我國發展沒有闖不過的難關”,我們遇到的每一個難關,都在國家政策引導、企業自身努力下得以克服。如今,在全球碳中和浪潮和國家“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產業雖然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憑借國家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雄厚經濟基礎、巨大市場潛力以及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我堅信其定能闖過重重難關。天能也將繼續堅守實業,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天能從村辦小廠發展為全球化企業的歷程,印證了政策支持對民企創新的重要性。報告中關于“擴大綠色金融試點”“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機制”等內容,將為企業攻克氫能儲運、鈉離子電池等技術難關提供更強支撐。
來源:消費日報